在歷史上,塞哥塞哥維亞曾是盛極一時的卡斯提爾王國首都
在政權轉移逐漸沒落以後,成為寧靜的小鎮.
塞哥維亞於西元80年被羅馬人毀壞而後重建,故稱為「羅馬古塞哥維亞城」
之後歷經阿拉伯人統治,並於1079年由阿方索六世(Alfonso VI)收復
而著名的伊莎貝拉女王(Isabel I la Católica, 1451-1504)也在1474年於此登基,
至此塞哥維亞也進入政治與經濟的繁榮時期.
西元16世紀時,塞哥維亞以由摩爾人引進的服裝紡織業而聞名於世,
然而到了16世紀末,塞哥維亞卻因瘟疫而走向衰落,19世紀時才恢復繁榮..
塞哥維亞的建築是現今世界保存最完整的建築群之一,
建築約建於中世紀晚期(11~12世紀)與文藝復興時期,
而早在中世紀所修建的道路網即構成了棋盤式的城市佈局,
並在阿索格霍廣場(Plaza del Azoguejo)處交匯,
阿方索六世於1088年建造環繞整個古城的城防系統也被完好保存至今
此外,塞哥維亞的建築也展現了複雜的歷史現實..
羅馬式的教堂、穆德哈爾(Mudéjar)風格的房屋
以及基督教與猶太教不同的文化風格,皆和諧共存於塞哥維亞城.
古羅馬水道橋 是 塞哥維亞城徽的象徵..
所以到處看得到 水道橋的標誌...
古羅馬水道橋 是西班牙境內最雄偉、也是保存最完好的羅馬古建築遺跡
更是塞哥維亞城徽的象徵.
據推測水道橋是西元一世紀下半葉到二世紀上半葉的產物,
也就是約建於古羅馬圖拉真大帝(Marco Ulpio Traiano, 53-117)時期
水道橋的主要功能是將北部山區所匯流而下的河水,疏導至城鎮週邊供人們使用
古羅馬水道橋取材自瓜達拉馬山脈的花崗岩(使用了20多萬塊花崗岩堆砌而成)
並從土黃色花崗岩幹砌(不用灰漿)而成,因此十分堅固,水道橋全長17公里
(目前在市區所見的水道橋全長 813 公尺)
分上、下兩層,距離地面為7至28.8公尺不等,輸水道則是被128根柱子支撐著
特別的是水道橋採雙層拱洞構成,並用167個拱洞支撐,氣勢非凡
是塞哥維亞人最驕傲的象徵建築,而站立於水道橋下仰望,
或是登上旁邊的階梯,於高處來個近距離接觸,都使人有時空錯置之感,
其宏偉卻簡單的設計,除了讓人不敢置信水道橋已有兩千年歷史外
更由衷讚佩先人了不起的智慧與工法..
羅馬人當初建造水道橋的目的.
是將18公里外的冷水河(Fuente Fría)河水引入城內飲用,
水道橋的輸水道頂端是水渠,水流在途中會過濾掉一些泥沙,
為此,古羅馬工程師開通了平均坡度為1%的運河,
但唯一的天然障礙就是如何跨越克拉莫爾河
為了跨過這一天塹,到達城市坐落的堅固岩層
於是他們工程師不得不採用大塊磚石,分為四部分來建成..
15世紀末時,主教曾命令修整古羅馬水道橋,之後便一直沿用至今
但於1929~1930年間,水道橋頂部被改建為水泥槽,原建物遭受破壞
而在20世紀時,水道橋受汽車污染損害,花崗岩受到侵蝕,並於1997年進行修復
(直至19世紀晚期這座水道橋之上仍有滾滾的河水奔騰,~
當然目前已卸下這如此重大的任務)
原本在水道橋中央高處的牆凹處有羅馬皇帝及大力士赫拉克雷斯的銅像.
在西元 1520 年被聖母瑪利亞及聖西巴斯堅的雕像取代
在那個沒有機械工具的年代,要怎麼吊起這一顆顆的大石頭堆疊
走近水道橋看看,會發現每個石頭上都有幾個小洞.
依推測應該是用類似夾娃娃機的爪子夾住石頭,
再用人力或輔助工具將石頭吊起然後堆疊..
不用鋼筋!不用水泥!
更重要的是裁切工整的石塊之間並沒有用任何其它材料黏著~
讓人匪夷所思的當然是拱圈的部份了..
是怎樣的力學原理讓這些石塊緊緊相連了2000年而不解體呢?
古人的智慧讓人讚嘆不已啊
在羅馬帝國統治過的地方幾乎都有水道橋的蹤跡.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元素,有水道橋的地方自然有人民居住
也造就當地的繁華,一座座的水道橋就好像是留下政績昭告眾人一樣
完全不用水泥,僅憑精準堆疊技術所建造的 古羅馬水道橋,
以及在不同時期所建立、擁有多元文化的塞哥維亞舊城,
在1985年被聯合國遴選為世界文化遺產之一
塞哥維亞的優雅氣質與今昔並現的衝突美感~~~讓人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