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的故事 《清明上河圖》是中國最著名的畫作之一.. 最早的版本屬於北宋畫家張擇端的作品,現藏於北京的故宮博物院. 和優美的自然風光,畫中無論人物,牲畜或屋宇,交通工具都栩栩如生.. 令人讚歎.. 最早北宋宮廷收藏,靖康之禍後流入民間,歷經輾轉,五度進入明,清皇宮 1931年被末代皇帝溥儀和兩件仿本一起帶至東北.. 但溥儀也不知何者為真品. 直至1950年冬天才由楊仁愷等人從庫房的贗品堆裏鑒定出真跡.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受到歷代畫家的喜愛,因而有許多仿本出現.. 「北宋 張擇端 版」~收藏於 北京故宮博物院 (長528公分,高24.8公分;畫中有814人,牲畜60多匹,船隻28艘.房屋樓宇30多棟,車20輛,轎8頂,樹木170多棵) 「明代 仇英版」~收藏於 遼寧省博物館 (長987公分,高30.5公分;結構大體按張擇端本的景物順序佈局.但描繪的是明朝中期蘇州繁榮的景象;房屋建築更為規整宏大,人物超過2000) 「乾隆年間 清院版」~收藏於 台北故宮博物院 (長1152.8公分,高35.6公分;加上明清時代的特殊風俗,情節更豐富,並因受到西洋畫風的影響,用色鮮麗明亮,用筆細膩嚴謹) 清宮畫院的五位畫家(陳枚、孫祜、金昆、戴洪、程志道) 協作畫成另一張《清明上河圖》,今人稱為「清院本」. 清院本《清明上河圖》,是參照各朝的仿本,集各家所長之作品. 再加上明清時代的特殊風俗,因此增加了許多豐富的情節. 如戲劇、猴戲、特技、擂臺等等,因而畫中人物增加到超過4,000人..
該圖描繪了清明時節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兩岸的繁華熱鬧的景象
《清明上河圖》原創者—北宋畫家張擇端共用十年畫成這幅巨作.
1945年被收入東北博物館(今遼寧省博物館)當成贗品處理.
張澤端(1085-1145年),宋徽宗時供職翰林圖書院)..
擅長「界畫」,即是依特定工具和界尺引線作畫..
主要是以直線勾畫飛簷樓閣等建築,他尤其善畫舟車、市街、城廓、橋架等.
動態版的清明上河圖~~是以北宋 張擇端版本為藍圖..
將25公分高、5公尺長的原作..
放大三十倍,投影在6公尺高、110公尺長的巨大螢幕上.
12台電影級投影機同時放映,4分鐘一個週期
白天、夜晚場景呈現..
畫作「動起來」~重現九百年前北宋首都開封府風華,效果異常震撼..
整幅電子畫卷劃分為3個主要區域..
分別是和諧城鄉、律動的城市及多彩的生活,且分為晝、夜兩個版本..
白晝有691個人物出現,夜間有377人,並參考孟元老所著的《東京夢華錄》.
找專人製作音樂及配音,讓畫中人會說話,畫面更生動有趣..
看到、聽到趕路的腳夫真的邊走邊喝、河邊的縴夫拉著船索唱起勞動號子.
如此一幅水會流、人會走的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讓人感動讚嘆無比
先租了一台個人語音導覽器..
展館現場是有一些實體模擬圖和簡單的文字介紹..
不過語音導覽器更有加強輔助的效果,我覺得能讓人收穫了解更多一些
感覺好像上了一堂歷史課,更像化身為北宋人民般,去街上逛了一遭..
不僅目睹了當時人的食衣住行..
耳朵還能聽到無聲畫作上所傳遞出的熱鬧與喧囂的聲音.
真讓人莫名的感動起來.
(ps:12/11 台中展出最後一天,我們6點40分才進展館...
真是看到最後一刻才依依不捨的離開(影片螢幕都關啦)
本來今天沒有想帶鈞鈞一起出門的,想說帶他來看展覽,等於別看了..
不過因為我的拖拖拉拉,正要開車離開家門時,聽到正睡醒的鈞鈞在哭哭了..
心軟的丞立,苦笑的說: 這算是動畫吧!! 鈞鈞可能也有點興趣啦!!
哈哈~~當然是老公 想太多,想太好..
不過真是非常謝謝老公的成全..
把鈞鈞帶開我身邊,讓我專心清淨的聽導覽,看影片..
讓我好好享受~~~這一段很是感動與震撼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