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聖索菲亞大教堂及藍色清真寺在內的伊斯坦堡歷史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為世界文化遺產
是到訪土耳其伊斯坦堡一定要去的景點
而當您到訪聖索菲亞大教堂時,會發現藍色清真寺及聖蘇菲亞大教堂其實就在同一景區
兩座世界知名的建築物相視而望,中間隔住了一個小公園,內裏有一個小噴水池,步行距離只需5分鐘
一般而言,參觀時都會把兩個建築物安排在一起同時參觀
PS:現時,兩座宏偉的建築都是清真寺,可供穆斯林聚禮使用,因此每天特定時間不開放參觀
兩座清真寺都十分有名,各國觀光旅客都會慕名前來,參觀人潮絡繹不絕
也因為如此,除了重要的伊斯蘭宗教節日外,據說當地人很少會特意前往進行聚禮
PS: 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建於1609年至1616年,內部裝飾大量使用特殊的伊茲尼克靛藍磁磚,而被稱為 藍色清真寺
這些藍色瓷磚的魅力賦予了清真寺繽紛且獨特的設計感,獨特的藍色瓷磚展現了藍色清真寺特有的美學價值
也反映了當時的工藝技術和藝術審美
PS:藍色清真寺~說它「藍」是因為清真寺裡面數萬件的藍色磁磚,從外表看,它的特徵卻在於那六根宣禮塔
一般小清真寺多是一或兩根宣禮塔,只有較大的才配四根,那麼六根呢?本來除了麥加的大清真寺外誰也不配!
但顯赫一時的鄂圖曼帝國偏要破例一次,據說後來為了尊重真主或平息反對聲音
最後鄂圖曼帝國還是捐贈多一根給麥加的大清真寺
PS:藍色清真寺內部的每一個元素,從大理石壁龕、彩色玻璃、到裝飾性的塔樓全部都引用《古蘭經》的名言
除了展現了當時工匠的技術水準和藝術創造力,也反映對於伊斯蘭教文化的尊重,同時展現鄂圖曼帝國的權力和財富
PS:藍色清真寺因其六座獨特尖塔而聞名於世,此外,其主圓頂與側圓頂的設計展現了建築的對稱與平衡之美
從任何角度欣賞,都能感受到設計的和諧性,不過傳統清真寺通常只有一到四座尖塔,藍色清真寺獨特的六座尖塔
據說起於一次語言上的誤解,相傳當時蘇丹艾哈邁德一世是要求建造「金色尖塔」(altın minare)
結果因「金色」與「 六」 在土耳其文中讀音相似,而被誤解為「六座尖塔」(altı minare)
這一非預期的設計轉折,成為了清真寺最顯著的特點,也在視覺,宗教和文化層面上增強了藍色清真寺的地位和重要性
PS:西元 1603 年,年僅 14 歲的艾哈邁德一世登基成為鄂圖曼帝國第 14 任蘇丹(一種稱謂,為君主、國王的意思)
因為鄂圖曼帝國於奧托米-薩法維戰爭戰敗,希望透過建造壯麗的清真寺來振興帝國,展示鄂圖曼帝國的強大和威望
於是耗資國庫資金進行建設,艾哈邁德統治鄂圖曼帝國 14 年,帝國領土擴及包括歐洲、亞州、非洲三大洲
於 28 歲時辭世,最後將藍色清真寺作為自己的陵墓
PS:清真寺另一個特色就是一圈一圈像盛開的花一樣的吊燈,據說吊燈高度這麼低是古代方便添加燭火的關係
PS:對於每一位遊客而言,藍色清真寺不僅是一處觀光景點,更是一次深入了解土耳其歷史文化的旅程
相信透過其背後的歷史故事,周圍不可錯過的景點,都讓藍色清真寺成為了伊斯坦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PS:君士坦丁堡賽馬場(古代賽馬場)~首都從羅馬遷往此地時,認真改造這個城市,其中一項工程就是修建競技場
長450公尺,寬130公尺的競技場是羅馬時代賽馬和賽車的地方,在許多希臘或羅馬電影中會看到類似的場景
儘管後來的土耳其人對於賽事不感興趣,但蘇丹艾哈邁德廣場 大致維持與競技場相等的大小
PS:圖特摩斯三世方尖碑~東羅馬皇帝狄奧多西大帝從埃及運回西元前1550年建造的花崗岩尖碑,因運送過程損壞
只剩1/3高度,底座上刻畫著欣賞賽事的人們(這塊方尖碑是從大約公元前1490年,圖特摩斯三世在位期間就豎立在
盧克索 的卡納克神廟,狄奧多西大帝將其切割成三塊,運回君士坦丁堡,這塊方尖碑已存在近3500年,狀態還是非常良好
PS:蛇柱~前方綠色螺旋狀的蛇柱,是希臘人西元前 476 年大敗波斯大軍後,將波斯軍隊的盾牌熔解製成的
三條蛇攀旋而上,蛇頭已被破壞,君士坦丁大帝為了美化此地將領地的各種紀念品搬到這裡,蛇柱即是從希臘搬來的
PS:君士坦丁紀念柱/牆柱~在10世紀,君士坦丁七世 在賽馬場的另一端建了另一座方尖碑,最初外層鍍著金銅
但在十字軍東征時被拉丁軍隊洗劫並將其熔化,最後只剩下石質核心倖存了下來,所以又被稱為牆柱
留言列表